无论是进口设备的安装手册,跨境电商产品的使用指南,还是海外医械、工业工具、电子配件附带的用户说明书,英文说明书翻译成中文早已成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语言服务。
然而,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却常遇到以下困扰:内容翻译太直白,不通顺;技术词汇混乱,意思模糊;段落结构混乱,排版不一致;图文脱节,客户看不懂……
究其原因,英文说明书的翻译不是简单的中英互译,而是对内容理解、语言表达、技术术语、使用场景、用户体验的全面重构。下面将从五个关键环节出发,系统讲解说明书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实用要点。
一、理解原文技术背景,是准确翻译的前提
说明书的“语言”,本质上是产品的“逻辑表达”。不理解产品原理,翻译容易脱离语境,导致词不达意。比如:
工程机械说明中的“load-bearing limit”若不结合背景,很容易被误译为“负荷边界”,但正确译法应为“承重极限”;
医疗器械中的“probe”不应简单翻成“探针”,还要结合设备功能判断是否应译为“传感头”或“检测头”。
因此,翻译前要与客户明确产品用途、操作场景,必要时查阅公开资料或参考中文行业文献。
二、术语统一和专业对照,避免表述混乱
说明书中常常包含大量重复出现的专有名词和参数定义,如果术语前后不一致,会严重影响使用者对产品的理解。
优质翻译流程应包含:
· 建立术语对照表(如:扭矩 torque、偏差 deviation、限位器 limiter)
·保证所有技术词汇在全文中使用统一标准
·避免出现“产品界面”和“面板界面”同时存在等术语混用现象
特别是工业说明书或电子产品手册中,一个词的多次错误会在实际操作中引发理解偏差甚至安全隐患。
三、中文表达应简洁、通顺、符合使用者阅读习惯
中译英文的说明书不能照搬英语的语法结构。英文句式偏长,信息嵌套层次多,而中文强调主谓明确、逻辑递进、段落清晰。
例如:
英文原文:
“When the system reaches the preconfigured upper voltage threshold, the integrated protection mechanism will automatically be triggered to prevent circuit overload.”
优化中译:
“系统达到预设电压上限时,将自动触发保护机制,防止电路过载。”
避免生硬套用英文结构,是中文说明书是否专业的重要标志。
四、图文同步与格式规范是最终可用性的保障
说明书不是供专家阅读的文献,而是普通用户操作产品的说明性工具。翻译完成后,以下要点必须逐一对齐:
·标注与图示一一对应,如图中部件名称需在正文出现相同称谓
·序号、项目符号、表格结构应按中文版阅读习惯重新排布
·所有插图说明、标题编号、注意事项要突出重点、位置合理
企业客户如需将说明书用于打印、包装、提交监管机构等场景,建议由翻译方提供含排版服务的交付件(如PDF/Word可视格式),提高文件的应用效率。
五、使用场景决定语言风格,应贴合目标读者身份
不同的说明书受众不同,翻译时需因人而异:
·若是工业设备工程师使用,应保持术语精确、逻辑缜密,适合技术阅读;
·若为普通消费者,如家电、电子产品说明,应尽量口语化、简明易懂;
·若用于政府监管备案,语言需正式、符合行业标准术语要求。
同样是“将插头插入插座”,面向普通用户可写作:“请将插头插入插座”;面向工程施工方则应翻译为:“连接电源,确保插座电压与设备额定电压一致”。
结语:
英文说明书翻译成中文,看似只是语言转换,实则是一项融合技术理解、语言精准、结构排版与用户体验的综合性翻译服务。
它的专业程度,直接决定产品在市场中的使用体验、企业品牌的专业度,甚至关乎是否符合本地法规要求。
选择一家具备技术文档翻译经验、术语控制能力与交付管理机制的服务提供方,是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与服务完整性的关键一步。
<本文内容由未名翻译公司独创发布,可学习参考,如未经允许作商业用途,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