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何时不为翻译》一文出自于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舍尔(Andre Lefevere)合编的《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文集》(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一书之中。该书共收录八篇论文,不仅讲述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总结了翻译的理论研究文化研究,描写了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教学方面较新的发展动态,而且进一步的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指出这一学科的未来的发展方向。苏珊?巴斯奈特是世界译坛的名人,现任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的副校长,翻译及比较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她年轻时曾在欧洲的几个国家接受过教育,这种教育背景使她掌握了多种语言,深入了解了多种文化,也为她后来的翻译及比较文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共谋

为了更好的介绍伪译(pseudotranslation)的问题,苏珊?巴斯奈特引入了共谋(collusion)的概念,其大致意思是“当我们对什么进行共谋,我们与之同行,我们与之达成共识,但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例如,在激烈的国内关系之中,不同政党之间经常会因为利益的问题产生共谋。)这个术语一般来讲不会放在翻译里进行讨论,而把它引进翻译理论的研究,有一个事实前提即根本没有真正的原创,所有的作者都有意无意的相互借鉴。如文章中所出现的艾米丽?狄金森的例子:我们称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为原创,但尽管她可能隐居某地,与他人接触不多,她还是做了大量的阅读工作,并且通过她的诗歌来呼应她所读过的东西。

二、伪译的类型

从共谋的概念出发,作者进而详细介绍伪译现象,总结了伪译的五种类型:非真实的材料来源(the inauthentic source);自己翻译(self-translation);发明一个译本(inventing a translation);旅游者作为译者(travelers as translators);伪译(fictitious translation)。苏珊?巴斯奈特以举例的方式详细的说明这五种类型。在对“非真实的材料来源(the inauthentic source)”这一类型进行阐释时,作者举了伪译《亚瑟王之死》(Morte d’Arthur)一书为例,得出了以下的结论:《亚瑟王之死》一书不能被认为是原著的原因是,在欧洲大陆上还是有很多关于亚瑟王的传说的,它是以翻译的面目呈现的对广为流传的传说进行过加工的作品;但又由于它缺少可信的源文本,并不属于译作的范畴。读者与作者(译者)在实质上达成了某种共谋,无视该书无可信源文本的事实,使之以翻译的形态面世。

对伪译的五种类型及其处理方法,作者较后做了总结,得出了以下结论:翻译的范围是含混的,是时刻变化的,因此没有必要把翻译圈定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而是应该把翻译理解为一套文本策略,在此之中作者(译者)和读者进行了共谋。

三、白璧微暇

对“伪译”术语之起源,作者巴斯奈特讲得很含糊。笔者在参阅多种参考文献之后发现,Pseudo-translation(伪译本)作为一个术语在西方文学界通用,起始自Anton Popovic在1976年对“伪翻译”(fictitious translation)的定义。Popovic在定义中说:“作家为了赢得广大的读者群,便利用读者的阅读期待,将自己的原创作品伪装成译本发行。作家试图借助‘翻译,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伪翻译的出现通常具有主观动机’”。文章中所出现的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较早对伪译本现象关注的研究者之一,他在著作“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1980)”中为伪译本做出了明确而相对科学的定义。此后他在1984和1995年的著作中又专门研究了伪译现象。“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一书中对伪译本定义的修订反映出图里判断翻译现象及进行译学研究的完整视角。这是本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关于伪译的功能的探讨,苏珊?巴斯奈特只是一笔带过,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因为既然谈到这个问题,就应该较为详细的论述,以使读者有较为明了的印象。戈登?图里(Gideon Toury)较为详细地总结了伪译的用途。

1.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次要的文本生成方式(secondary mode of text-generalization),翻译文本即便有离经叛道的内容亦能被容忍,故而,伪译本成为某一文化引入新事物新观点的便捷途径。

2.作家试图改变创作风格但又不愿意自己新的努力受到已有声誉的影响,便可能此采用伪译本的翻译方法。

3.利用一种文化在某一目的语中的优势地位,将自己的作品伪装成该优势语的译作,以此来影响读者对该作品的接受。

4.作家为避免自己的作品遭到审查而采取伪译本的方式。

5.伪译本以真正翻译的姿态或者以某种亚的方式出现在目的语文化中,已达到目的语文化整合的需要。

6.权利机构故意使用伪译本来达到文化规划的目的。

<本文内容由未名翻译公司独创发布,可学习参考,如未经允许作商业用途,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