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平时的翻译工作中,我比较关注临床医学领域,也接手过临床医学领域的翻译案例。较近我刚好完成了一个病历翻译(英翻中)的任务,顺利完成后也想回顾整个过程,建立标准化的翻译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质量,为客户带来专业优质的语言服务。同时也让外界更好地了解职业译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处理五花八门、专业程度较高的稿件,增进外界对译员群体的了解。

保密是专业译员的一大职业道德,供大家参考。

本次选取的病历案例来自Springer Nature旗下的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医学病历报告期刊》)。Springer Nature的中文官方译名是施林普格 自然,它出版了全球较有影响力的期刊,引领了开放研究。nature.com上的期刊涵盖了科学、技术、医学的较前沿研究。每日英语听力app上的科学美国人 Scientific Americans 60-second Science就是Springer Nature的子公司。《医学病历报告期刊》则致力于为研究人员提供能扩大医学知识的原创病历报告,展示罕见病、罕见药物副作用等的案例,为研究人员提供新的视角。

译前准备切入点——病历描述的是什么病?

要解决一个大问题,需要准确地找到关键切入点,再围绕着关键切入点把大问题切割成一个个小问题,逐个击破。

据我所知,翻译圈内有相当一部分译员并非临床医学专业出身,但这并不妨碍这些优质的译员处理好医学稿件。凭着勤奋学习的态度、专业的方法,译员还是能把医学稿件里的信息准确地传递出来的。我在接到病历翻译的任务时,首先会确定这是一个什么病,请看下图:

翻译公司资质

我一般会快速浏览,找到诊断信息。病历会一开始就交代病人是什么病,医生的诊断是什么 。黄色高光句子就是诊断信息,查辞典明确这位14岁白人女孩患的是急性前葡萄膜炎(acute anterior uveitis)。

顺藤摸瓜搜索平行文本

找到切入点,就好办了,这时就可以查找平行文本了,平行文本是指同一个主题分别用中文、英文描述的文章。我个人认为,学习平行文本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以医学题材为例。医学类的题材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场景:医生与患者的沟通(医学科普语言)、医生与医生的沟通(专业语言)。前者语言特点较简单,比较多人话,哈哈哈,大家回忆自己看病的经历,医生跟患者解释病情时一般会尽量用简单好懂的语言跟患者解释,不会抛一大堆医学术语留下病人原地懵逼。而大家也可以想象,医生之间的沟通肯定充满大量的专业术语、专业知识,因为大家都懂。所以我一般先看科普类的医学文章,搞懂大概原理;再针对接手的稿件决定是否进一步看专业版的文章。人的精力有限,完成任务的时间也很有限;正如我平时和学生上雅思/托福阅读课时强调,阅读课的一大目标就是培养主动阅读的思维,要学会判断什么内容要看,什么内容不用看。

那么顺着这个逻辑,下一步就是上哪找平行文本?如果是医学科普语言,那么可以上百度、丁香医生,平时我去医院时也会留意医院墙上挂的科普文章,做学习上的有心人。而我这次接手的病历翻译,则是把英文的病历翻译给国内的医生看,属于医生之间的沟通;那自然在看完科普版的文章后,就要再看一下专业版的文章,翻译时模仿文章风格;不然翻出来虽然信息正确,但不是医生熟悉的语言,可能会给人感觉怪怪的。专业的文章可以从Up-to-Date临床顾问、默沙东诊疗手册专业版、《NEJM医学前沿》(NEJM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缩写)的中文公众号查找。

通过搜索平行文本,我们可以对前葡萄膜炎这个疾病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由于我在这里只展示思维过程,所以详细的疾病信息就不放在公众号上了。我们阅读完中文的平行文本后,再看英文原文,就会大致心中有数了,不会被病历里大量医学术语吓倒了。

北京翻译公司资质

3、如何处理大量医学术语?

专业词汇在医学翻译中是一道必须迈过的坎,作为译员必须要注意积累。至于如何查证医学术语,并不是本文的重点,后面会继续更新详细文章来单独说这一问题。我个人的习惯是,阅读原文,对于反复出现的术语一开始会先查清楚,防止翻错一次,后面如多米诺骨牌那样集中出错,这样既降低工作效率,也很容易打击自信。例如病历里提到的前葡萄膜炎,这个词是这份病历的主角,我一般会一开始就精准查证。而对一些不是经常出现,只在文中出现了一两次的术语,我一般先做模糊查证,翻一个大概,把它们整理到exel表里;先把原文的逻辑翻出来,确保译文的逻辑不要出错,等翻完所有内容后,再拿着exel表集中对术语进行精准查证,这样就只需要在原来译文句子的基础上改词汇即可。

未名翻译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把问题限定一个范围,而且能保持focus,每一步都知道自己要干嘛;不至于漫无边际地查证术语,查着查着get lost。

<本文内容由未名翻译公司独创发布,可学习参考,如未经允许作商业用途,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