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于2012年12月6日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的主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翻译工作”。

没有翻译就没有现代中国

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在此之前,中国的翻译工作主要是让世界的先进思想走进来,这些思想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学、社会、科学技术各方面。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现代中国。

鸦片战争以来,传播西学,师夷长技,成为朝野之共识。魏源、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郑观应等人,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翻译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体制。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译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这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至少具有两大意义:先进,书中介绍的物竞天择和优胜劣汰的思想,使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被中国翻译界长期奉为圭皋。

几乎与严复翻译《天演论》同时,林纾开始与通晓外国语言的中国学者合作将西方小说介绍给中国读者。林译小说影响了鲁迅、郭沫若等一大批人,这不仅仅是文学现象,更是一次少有的翻译实践。

严复和林纾是开创中国近代翻译的代表人物。从他们起,有更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加入到翻译事业中来,涌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翻译家。可以说,在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各种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都是因为中国了解世界而发生的。正是一大批现代学者的翻译,使得中国在20世纪早期与世界形成接轨,中国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现代文学艺术等等,都在这个时期产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和发展,经过众多学者包括众多翻译家的努力,形成了新词汇、新语法、新的书写方式和标点符号,出现了一批白话文经典,使得汉语有了更好更灵活更丰富的现代表现方式。

中国的现代化几经曲折之后,终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结出累累硕果。这里面中国翻译界功不可没。

1982年中国翻译协会成立,本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召开的第二次性会议。会上,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还共同对外了《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

翻译联通中国和世界

本次纪念大会将“翻译文化终生成就奖”授予唐笙、潘汉典、文洁若、任溶溶等四位优质翻译家。该奖设立于2006年,当时曾授予季羡林、杨宪益、沙博理、草婴、屠岸、许渊冲、李士俊、高莽、林戊荪、江枫、李文俊等11位翻译家和文化学者。其中杨宪益、沙博理和许渊冲的翻译主要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杨宪益和他的英国妻子戴乃迭长期从事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介绍给外国读者:他首次将《史记》介绍给西方世界;他翻译的《鲁迅选集》,一直是国外大学和文化机构研究鲁迅的读本;他与夫人合作翻译了《红楼梦》,相对于1970年英国人翻译的版本,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沙博理是中国籍美国人,翻译过20多种中国文学作品。许渊冲主要从事将中国诗词翻译成英文和法文的工作。两次颁奖,反映了翻译在联通中国和世界中,“引进来”与“走出去”工作的基本比例。此次获奖的四位翻译,唐笙是中国同声翻译的前辈,主要从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工作,另外三位从事的则是让中国了解世界的翻译工作。

<本文内容由未名翻译公司独创发布,可学习参考,如未经允许作商业用途,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