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地有许多特殊的用语,在译文中出现是很要不得的,例如把basement译成“地牢”(真正的“地牢”在英文中是 "dungeon",与“地下室”无关)。在译文中胡乱增添本地的“地方色彩”,除了有商业目的的广告翻译之外,实在是不足为训的。

本地用语如何翻译

闲时打开电视看看香港配音的外国片集,往往可以看到 一些可笑的现象:例如荧光屏上金发碧眼的小男孩在嚷肚子饿,说要吃一碟“牛肉炒河”;病惬惬的中年胖妇说:“乍暖还寒时候,较难将息!”这些都是电视台为了吸引本地观众而作出的“调整”,严格来说,根本算不得是原版对白的字幕翻译。电视台似乎认为对白必须“本地化”,才能与观众打成一片。
未名翻译北京翻译公司还发现,翻译时另一种极端的做法,却是在译文中尽量增添“西、 洋、番、胡”等字眼,以确保读者明了译文中所指的事物是来自西洋的,只要看西芹、洋葱、番茄、胡萝卜等几种蔬菜的名称, 就可以得见。其实原文中倘若某甲邀请某乙吃一顿simple meal,我们大可以译为“便饭”,而不必一定译成“简餐”;a piece of cake,是“一块蛋糕”,而非“一件西饼”;prune是“梅脯、梅干”,而不必说是“西梅”;还有grapefruit可译成“葡萄袖”,不必一定译为“西袖”。

读者看译文时,明知发生情节的场景在外国,又何需译者不断地以“西、洋”等字来提点呢,那么对于这些问题,翻译公司如何做好,本地用语如何翻译呢?

本地用语如何翻译

本地用语如何翻译

除此之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都有自己的专属本地语言或是短词语,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翻译方式。这里简要讲一下。

先进种是音译,直接将该词语的发音搬上去,相对来说,没有翻译难度,但是不好理解是什么,会让人产生困惑。

第二种是意译,这种大家都清楚,直接将词语的本意翻译出来,呈现给看者,这种翻译方式一般用在正式文书翻译中。但这种情况并不适用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中,适当的出现音译还是必须的的。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也就是第三种

音译意译集体出现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小说或是文学作品中,在音译的地方有注释,页下角标注上意译,这是目前很多本地语的常规翻译技巧,也是较好理解的。鱼肉与熊掌可兼得,莫过于此。

但也有特例,在口译翻译时,就需要译者稍加动脑,合理翻译了。不过日常中很少会出现本地语交流的情况,这种情况多用于科学考察或是文学历史考察那种教研性质场合。

以上就是未名翻译为大家总结的本地语如何翻译,我司是专业的翻译公司,如果您有口译或笔译业务,欢迎联系我们。

<本文内容由未名翻译公司独创发布,可学习参考,如未经允许作商业用途,转载必究。>